第251章 疑窦重重

月明秋水 用户39256703 2160 字 25天前

只是,问题就在于,那些稍纵即逝的感觉、念头,往往是弥足珍贵的,甚至,它关乎你的生死祸福、得失荣辱:那驾马车没进城之前,在那城郊野外,信步走着的时候,我的心头,闪过了那两句唐诗: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在那一瞬间,我想起了什么呢?当时,我只是觉得,这样的两句诗,勉强也算应景吧?只是,“白屋贫”什么的,有点不太吉利。现如今,再仔细思忖一番,我就会觉得,在当时,自己的灵魂深处,正响起了另外一种声音:此时此地,凶险莫测,理应有所准备,有所防备……这倒不是什么事后诸葛亮。你想想看,“日暮”者,正所谓“日暮途穷”,也就是说,这样的一条路,已然到了尽头处。至于那一个“贫”,它所包含的另一层意思,也就是那一个“穷”字了!“日暮途穷”,这样的一个成语,呼之欲出之际,却让我忽略了!这样一来,才会有此后的血光之灾。

再说得长远一点,还在路上的时候,我也时常想起,徐大哥不在身边,自己总觉得有点不太自然。至于其中的原因,却又说不上来。那么,当那两个盗贼挡住去路,不让我前去助父亲一臂之力的时候,我在想些什么呢?是啊,如果徐大哥就在身边,以他的功夫,合两人之力,冲破那两个盗贼的阻拦,还是做得到的吧?果真如此的话,父亲又何至于落到那步田地呢?由此看来,那些预感……

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之后,王氏这才缓缓地说道:

以前,离这金陵城几百里远的地方,有一个小集镇。这个集镇上,住着一户姓赵的人家。这赵家啊,数代经商,到了好几十年之前,家族的产业,也算是有模有样了吧?

那一年,赵家又生下了一个男婴。如此的大喜事,使得这一家人,更是欢天喜地起来。其中,整天笑得合不拢嘴的,倒是这男婴的祖父。

嗯,用这位祖父的话来说,这孩子,天庭饱满,双目有神,一看就是个读书的料。

以前,刚刚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也和不少人一样,觉得有点奇怪:孩子出生,一家有后,确实让人高兴。只是,这位祖父,既然世代经商,也算是生财有道了,真要对孙儿有所期待,让他继续经商,以后赚它个钵满盆满,不是更合乎情理吗?

原来,这位祖父,自称是赵匡胤的后裔。 狂武战王

这赵匡胤嘛,就是宋朝的那位开国皇帝了。

只是,从记事的时候开始,这位祖父耳濡目染的,却是经商赚钱。跟经天纬地、治国安邦什么的,可不太沾边啊!半个多世纪以后,当他成为远近闻名的富商之后,他的想法,却转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弯。用他本人的话来说,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商场嘛,就像战场一样,瞬息万变的,你所赚来的钱,就算再多,再过一些时候,也不一定还在你的手上。倒是那读书做官,不仅自己和家族风光,甚至还能够封妻荫子。这样一来,他自然就希望自己的孙子,以后能够以读书安身立命了。

既然有祖父做主,这孩子的父亲,倒也不好再多说什么,就答应了。

这赵家嘛,有的是钱,因此,从六七岁开始,由祖父亲手操办,这孩子就到私塾读书去了。

要说天赋、资质、学力什么的,这孩子,少小出名,还是蛮不错的。只是,到了十七八岁的时候,勉强也只能算是一个秀才。要想再进一步,得到科举上的功名,却是千难万难了。

眼看着嫡亲孙子学业停滞不前,这孩子的祖父、祖母,开始神思不宁、发起愁来了。

那几年,由于生意、产业越做越大,孩子的父母,长年在外,对于下一代的管教,主要也是由祖父母代劳。

如果只是寻常人家,大概还不会如此焦虑吧?就算没有功名,在集镇上开馆授徒,养活自己,也是不成问题的。更何况,作为生意世家,这位赵公子,根本就没必要为生计发愁。

看来,越是难以得到的,人才会越在意!这位赵公子的祖父母,对于孙儿的功名利禄,无论如何,都是不会轻易放弃的。

再过一些时候,这两位老人家,还真想出一个办法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