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雨柱刚在轧钢厂开完早会没多久,杨厂长的电话就打了过来。
“小何啊,昨天喝酒的时候忘了问你,那图纸的事情到底咋样了?有没有什么进展?要是还没搞定的话,就……”
“搞定了。”
何雨柱直接回答,顺嘴编了个故事:“这次我去东瀛的时候,通过熟人介绍,认识了一个从德意志派到那边的专家。”
“这人是专门帮东瀛建设焦炉的。”
“我跟他谈好了条件,用一些资源交换,拿到了原本应该销毁的设计图。”
“回来的时候,我坐飞机,怕安检的时候出岔子,就安排图纸跟着货船运回来了。”
“这才刚到没几天,我正打算把手头的工作处理完,再给你送过去……”
“拿、拿到图纸了?”
杨厂长一听,愣了一下,语气立刻变得急切,“我马上到你那儿去。”
嘟……嘟……
电话挂断了。
何雨柱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这么着急,看来焦炉建设项目确实遇到了麻烦。
没过一会儿,杨厂长赶到了。
何雨柱随便问了几句,结果和他猜的差不多。
焦化行业的新发展,其实早在五十年代就开始了。那时国内用的还是落后的旧式焦炉,后来借鉴了邻国的技术,引进了不少炼焦方法和管理经验。
为了加速发展,国家专门成立了两个研究机构:北方焦耐院和京城热工站。
前者负责焦炉设计以及焦化耐火材料的研发;后者则主抓施工监督、烘炉调整等技术活。
几十年来,两家单位密切合作,共同研发出了多种型号的焦炉。
小主,
最值得骄傲的是,他们自主设计并建造了第一座36孔高5.5米的大容积捣固炼焦炉,给国内焦化行业和冶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不过,虽然36孔捣固焦炉是国内顶尖的技术,但在德意志那边,这种设计早已被淘汰了。
以前辈们去国外考察时的情况来看,差距显而易见,工业改革势在必行。
焦炉作为工业化和冶金业的核心基础设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正因为如此,这次钢铁厂的焦炉项目才集结了焦耐院和热工站的精锐力量,目标是开发出45孔以上的新型捣固焦炉。
团队组建完成也有些日子了,但截至目前并没有太大突破。
技术研发就是这样,有时候就算投入十几年,也不一定能换来一点进步。
自十多年前研发出36孔捣固焦炉后,相关技术基本停滞至今。目前国内的大型捣固焦炉只有一座,其他大部分还是传统的顶装焦炉。
这其中固然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但也说明当前的研究已经陷入瓶颈期。
现在别说是创新,哪怕只是复制现有的36孔捣固焦炉都困难重重,更不用提打造更大规模、更高效率的设备了。尽管问题迟早能够解决,但最关键的是——时间太紧迫了。
研发小组给出了两个建议,一个是向国外学习炼焦技术。
另一个则是,在建设过程中完善36孔顶装焦炉的技术,通过产量来弥补不足,同时继续推进捣固焦炉的研发。
顶装焦炉和捣固焦炉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必须使用高质量的煤炭才能生产出合格的焦炭。
而后者则主要利用各种低质量的煤炭,通过特殊的加工方式提升煤块的密度,从而产出更高品质的焦炭,这显然更适合国内的情况,毕竟国内虽然煤炭资源丰富,但大多数是低端的煤炭。
这也是为什么捣固焦炉成为了研发的核心目标。
要说这个项目没有进展,最心急的非焦炉项目的负责人杨厂长莫属。
建设顶装焦炉肯定是不行的,这完全违背了最初的计划。
至于引进国外的技术,则需要花费大量的外汇,这对当时的国家来说更是不可能接受的方案。
最近,杨厂长决定妥协,和相关部门商量,打算先建造一座36孔的捣固焦炉。
凭借过去的经验,重新启动这项研发并不算难事。
至于让何雨柱帮忙寻找图纸的事,杨厂长早已不再抱有太大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