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年代的美国,远远称不上法治社会。对于人的安全,不是很有保障,更别提对于一个时常要出入一些危险地方的女人来说。
罗曼如果穿着一身女装,随意在街头采访,她的行为无疑像是在二十一世纪的印度,文艺女青年背包穷游,寄宿在好心的印度人家一样。
虽然,她的女扮男装,某种程度上,戳中了另一些人的癖好。
不过,幸运的是,那些人相比于喜欢直接对女性发情的人,更少一些。
罗曼慢慢地从狂热的人群里退去,她不打算去采访道格,她只想将今天雄鹰银行发生的事情,全都记录下来。
道格望着更加疯狂的兑换人群,心中盘算着自己手中的金属货币,能够支付多久。
尽管染料贸易和《大富翁》,为他提供了大量的资金。
但是,无论是多么巨大的资金,面对银行这个无底洞,都是很难填平的。
要知道,雄鹰银行的一揽子银行券计划,可不知道发行出去了多少银行券。
在发行的时候,每一张银行券都是赚的,而现在回收的时候,每一张则都是痛苦的。
既然如此,道格为什么不继续限量兑换了呢?
是因为,他希望尽快的挽回人们对于雄鹰银行的信心。
要知道,人们对于限量的东西,也不限量的东西,感兴趣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人类这种从物质贫乏当中,觉醒了智慧的种族,对于稀缺的东西,从各种意义上,都有着特别的执念。
这种执念,能够往好的方向利用,比如,通过限量销售、饥渴营销的办法,将本来不稀有的商品,硬生生赋予了稀有属性。
而正因为稀有属性,抢购到的人得到了满足,而没有抢到的人,又产生了更深地执念。
但是,在银行业上,这种饥渴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银行业的本质就是变戏法。
将一块钱,变成十块钱的戏法。
如果真的有十分多的人,突然间开始饥渴的起来,开始挤兑了起来,银行业就要崩溃。
因此,银行业要竭尽全力让所有人觉得,银行业是不缺钱的,银行业是永远不会进入稀缺的状态的。
只有这样,人们才会放心的将钱存在银行,直接用银行发行的定额存款凭证,也就是银行券来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