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解放战争 之 预判了敌人的预判

马晋宁最初制定的围点打援计划中,第二次岱岳镇战斗与伏击战是紧连的,二道沟是伏击战的最北端,这样部署的好处是两个战场相距不远,便于从岱岳镇抽调兵力增援伏击战场,最主要的还是二道沟至八步堰这段地形、更适合打伏击。

徐司令给马晋宁最重要的一个建议就是,更换伏击战的主战场,将伏击圈由二道沟至八步堰,改为八步堰至东鄯河路段,因为徐司令判断,增援岱岳镇的国民党军队,不会乘坐火车直扑岱岳镇,而是在八步堰下车,转道公路向不到10公里的岱岳镇进攻。

徐司令的判断,既是站在国民党统兵将领的角度思考问题,研判敌人可能的判断,也是出于多年战场经验的直觉,他对那片丘陵地带的地形、经过认真研判:

山阴县中南部这片丘陵地带,呈北高南低的形势,马晋宁选择把伏击战场定在二道沟至八步堰这段铁道两侧,就是因为这段铁道与丘陵的落差更大,居高临下的优势更明显。

但是马晋宁忽略了一个情况,这片丘陵地带总体上像是一个立起来的“凹”字,在八步堰地带的铁道西侧,有一片凹下去的低洼丘陵,最低的地方距离铁道路基还不到一米,铁道西面两百多米就是朔怀公路,距离岱岳镇只有八九公里。

徐司令认为八步堰以北的山丘越来越高,就算是小股解放军也能对敌形成较大威胁,而且二道沟是伏击阵地已经暴露,国民党带兵将领不会冒险继续前行,料敌从宽,要把敌人从八步堰转为沿公路北上、制定对应的对策。

解放军本来就兵力不足,不可能同时在八步堰以北、以南构筑两个伏击阵地,马晋宁认真分析徐司令的意见,结合他实地勘察那片丘陵地带的情况,最终将伏击战场定在了八步堰至东鄯河之间的铁道两侧低矮山丘。

战后进行战斗复盘,证明徐司令确实准确预判了丁旅长的预判,他得知试探部队在二道沟遭受解放军阻击后,丁旅长认为解放军不应该将阻击阵地设在距离岱岳镇火车站那么近的地方,所以他决定半路在八步堰,改走公里前往岱岳镇。

八步堰。

其实在任道远发来电报之前,朔州地下党关于一个旅国民党军、分乘三列火车北上的电报就已经发过来了,熊忠国按照战斗部署,已经开始将拆下来的铁轨斜插在这一路段最高的护坡处。

熊忠国没有在铁道正面部署阻击阵地,封锁敌人向北突进的阻击阵地设在了较高的两侧山丘上,两侧负责阻截任务的连队,分别加强了三挺轻机枪、两箱箱美制M2手雷,目的就是要将国民党军封锁在车厢内,不给其冒险突围的机会。

马晋宁制定的这个伏击计划,能得到徐司令的批准,很大一个因素是他们都对国民党军队的深刻了解,“军人以服从为天职”被国民党军队机械、刻板、顽固的灌输给了各级军官和士兵。

解放军包围敌人后,立即用猛烈的火力将敌人困在车厢内,这样一来,国民党军自上而下的指挥体系被切断,团一级虽然配备的有电报机,但团却没法向营这一级下达命令,况且他们都被困在车厢内,对外面的情况不了解、都不敢贸然采取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