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脚步一顿,然后才语气平静地道:“倒是听说过,只是未曾相见,一年多前,我曾射过他父亲一箭。”
只可惜他当时气力尚不足,没能射中。
“稍后我就引见……”陆俊继续引路,忽反应过来,“啊?”
谁能告诉他,这种情况还能不能引见?
陆俊带着孙策领了印绶官服,之后见孙策对三署的有了解,但不深,便顺便为他介绍起来。
从而展示一下他这位老郎官对乡人的亲切。
三署各有中郎将掌管,但实际上真正能决定郎官进退的,是更上一级的光禄卿。
早在和帝时期,三署的官邸便从皇宫中搬迁到了洛阳城外,与太学为邻。郎官们住在城外,花费也更少。
目前从属于三署的郎官加起来有近七百人,此数在三署郎的制度形成后已经算是少的了。
三署郎官们作为地方县级官员和九卿、尚书台等官署属官的主要来源,需要接受三署的培养,精通“吏事”。对此的考核,在制度上是有明确规定的,有点类似于太学的通经考试。
——从这个角度说,少数郎官,尤其是孝廉出身的一些人,能够在刚入三署时就通过考核被提拔重用,在符合制度的情况下其必然曾通过家学或是师学精通吏事,或是本身就有多年做吏的经验。
如今,三署郎更偏向文事,其原本的职责——更直执戟,宿卫门户,出充车骑的武事更多的被虎贲郎和羽林郎代替。
也因此,三署郎官除了要被派去内朝当值外,还时常会在需要时被派去“给事他署”,充当临时工。
尤其是后者,虽然公卿尚书台等中只有三公能自主招募府属,在实际操作中,郎官们若能在九卿官署、谒者台、御史台、尚书台这样的地方,得到主官的看重,前途无忧。
孙策听到此处,明白了他一路走来,见右郎署中的郎官的确不多,其中看起来很闲的,更是寥寥无几。
好在他到底不傻,没直接问出口。
却听陆俊继续说道:“伯符不知,若是孝廉在三署考核屡次不过,是会被遣回乡里的。我曾听闻,早年间有人曾因此三举孝廉。然我等就不同了,能比他们多考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