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5 分家换户

买活 御井烹香 2692 字 3个月前

所谓的换户,这几年来湘西村镇并不陌生,当然,他们不会知道这种政策的来源,是数千里外的客户大迁徙,所谓的换户不过是地区上小规模自发性的拙劣模仿——对于村子里的大姓、地主,其实买活军在入驻的时候已经杀了一批劣迹显著的了,同时还从县里的老爷们手里,掌握了一大批耕地。这些耕地有些被分配给下山的流民耕种,有些分配给村里本来的佃户、少田户——其实就这一点,就足够村里的大姓不满的了,因为地主手里的地肯定是好的,这些好地没有给在村里本来兴旺的宗族,反而给了外来户,虽然挑不出理,但心里不痛快也是难免的。

为了安抚这样的情绪,也是为了推进分家的脚步,有些村子就联合起来,搞‘换户’,也就是说,大姓人家如果愿意分家出来,到邻村去耕种,那么,就按人均耕田亩数的标准,把村主任这里剩下的好地分给他们,同时他们留下来的地,则被集中分给迁移下山的山中隐户来耕种:这一点是很关键的,决不能分给村里已有的其他农口,因为这些大姓宗族的地块很多都是相连的,分了一块给村里别人,这别人必定会被邻近的田主欺负,因为这一层顾虑,他们也不敢要。

反而是山中隐户,迁移下山后抱团取暖,把地分给他们,他们腰杆硬,不怕打架,对村主任忠心耿耿,知道这是唯一能依靠的对象,反而合适。更说穿了,有了这一层矛盾在,村主任也不怕大姓和外来户和睦起来,就不听他的使唤了,底下人便是要这样,在村里要斗起来,又不能过分,如此主任说话才有权威,上头的各项政策也才能铺得下去。

换户这个政策,符合村主任的利益,各村之间就都跃跃欲试,小规模试行了一阵子,见县里不单没纠正,还让他们写文章总结经验上报,因此便在永华县附近开始泛滥起来,很多村里兴旺的人家因此也有了瓦解的迹象,巽山村这里,他们村倒是没有什么地主,因为本来荒僻,大家都是勉强过活,也谈不上有谁在村中横行霸道欺压别人家,这样一来,曹主任手里就没有什么好地——或许也是因此,他一直没提换户的事情,只是两个大姓暗地里也都提防着,这会儿王老便是猜度曹主任,必定是要用水泥厂的利益来诱惑村民,想让村民团结一起,促使他们两家分家换户了。

“倒是想得美!”王老自然是第一个不愿意换户出去的,虽然出去了田亩数会多一些,也可能就得到自己想要的果树苗了,可和本家也到底是隔了十几里地,自然而然日后就会减少了往来,到了邻村也只能低头做人——有什么大冲突,亲戚肯定不会坐视,可乡里人家,平时柴米油盐鸡毛蒜皮的事情,难道次次都叫这些兄弟子侄走小半天路来出头?

一旦分出去,他王老也就是个五口之家,他和婆娘拉扯着个儿女,还有什么霸蛮的底气?因此王老是宁可水泥厂不落在巽山村,也不想分家换户的,他的底线是分家后继续住在本村——这会牵扯到家里的田亩给兄弟几个分配的问题,估计几个房头分家后不会像现在这样联系紧密,免不得也要吵架,但这属于还能接受的变化,实在不行,如果有人要换户出去,那他底线中的底线,也就是这人不能是自己。反正他是绝不会出去的,如果曹主任一定要他搬迁,那他就算是把官司打到金銮殿……不,打到云县六姐跟前,也一定要闹到底!

倘若不是这一年多来,曹主任和扫盲班先生的轮流教诲,王老只怕还弄不清这谢皇帝和未皇帝的区别哩,从这点来说,他还是蛮感激这些买地的官吏先生的,只是这点情绪,不足以动摇他的决定,也不能让王老牺牲他极看重的利益,接下来多半个月,他上下田都留个心眼儿,在红薯粉作坊,也是竖起耳朵听人闲谈——

但,结果是让他庆幸且放松的,还好还好,这水泥厂虽然也让人议论,但也只是议论而已,村里人家暂还没人急切盼望它落户村里附近的,更谈不上说要为此去迎合衙门的政策,赚取政审分了。总的来说,这东西虽然听着好,但谨慎的百姓,也只是因此消灭了对于它的反感而已,现在倒没有什么人反对水泥厂落户巽山村附近了,要说欢欣鼓舞迫不及待地去争取,那还远不至于呢!

嘿!曹主任你没想到吧!本来挂来钓鱼的饵,这又没人上钩了!王老私底下不免也因此洋洋得意起来,为曹主任又一次遇挫而感到快意欣悦,甚至产生了一种胜利者的感觉:曹主任想方设法都要推动村里分家分户,甚至是换户去别村,其实都是为了自己的政绩,为了满足上头对村里分家率,以及人口比率的要求,追求的都是一个个的数字。但对王老来说,他捍卫的是自己的生活,认的是自己的死理:我不偷不抢,老实种田,税赋我也交足了,我就是不想分家,何错之有?就算是皇帝当面,也不能强迫了我去吧?我倒要看看你曹主任不下黑手、下死手,能怎么奈何得了我!怎么能把我这块碍事的茅坑石给搬走!

这样无声的对弈,自打曹主任进村实际上就没有停止过,曹主任基本上占不了什么上风,在分家这件事上,是不断的小心试探,不断的吃瘪,王家也是应对得吃力,得拿捏住分寸——曹主任也是在等着他们犯错呢,真要闹出什么事来,县里对付那些犯了事的地主,手段有多狠辣,他们也是知道的,所以王老也不敢被抓到什么把柄,冬天大家分果树苗的时候,他虽没被分到,但也没有去把他的霸蛮发作起来——

品味到这一点的也不止他,还有他老爹,自从水泥厂的消息传出来,就把王老叫去耳提面命,反复敲打,让他千万不能在这时候炸刺,就怕被曹主任顺水推舟、借题发挥,把水泥厂选址和他闹事联系在一起,借势逼着王家分家。到时候,村里人意见统一了,王家也不好抵抗的:虽然水泥厂不选址巽山村,村民们可能也不怎么在乎,但这得是因为上头决策,倘若本来选址巽山村,却因为王家闹事给搅黄,那就不一样了,本来可能是好事,因你家没了,那以后王家在村里可就抬不起头来了。

就这样,在暗潮涌动之中,一个年竟太太平平地过完了,果树在冬末分了下去,就等着春天移栽好成活,虽然有人家得了,有人家没得,但居然没人因此闹事,虽然这件事也不算是就此平息——细水长流,日子怎么过,大家走着瞧,但毕竟没有当即掀起风浪。在年前,村里把红薯粉干卖了,大家都分了现钱,喜笑颜开地进城去买年货,这是买地入主永华县的第二个整年,日子的确是越过越好了,去年这红薯粉干还不是家家都做,今年,大家都得了红薯的好处,对曹主任也越发亲热尊敬了,曹主任在村中的地位,因为这红薯粉干换来的现钱,又猛涨了一波。

等到过完年之后,大概距离曹主任第一次提起水泥厂,已经有小半年的光景了,这会儿大家都已经淡忘了这个话题,而是更热衷于提起进城采办年货时见识到的那些热闹:被强迫着去洗的热水澡,舍得掏钱的人家去看的新式皮影戏——也有叫幻灯片的,这幻灯片上映的是《我在南洋当驸马》,因此,这本游记立刻就又成了大家所追捧的东西,很多村民第一次对地理真真切切地发生了兴趣,在课上学得更认真了,也央求曹主任在每日的读报时间给大家读读这本游记,曹主任便趁热打铁,宣布要在村里搞个图书室,村民们对于叫儿女去认识拼音也更热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