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在世界上是一个奇特的点。地方不大,尤其港府的土地政策使香港以拥挤不堪的市容市貌示人。
其实熟悉香港或者最早移民香港的人们,都知道东方之珠有百分之八十的地域留给了树木和山水。如果你乘上那种隆隆作响的游船,去到那些有野牛出没的离岛,你会改变传媒丢给你的偏见,了解到:香港并不总是拥挤,它有很多可以徒步、露营的地方。
小芹在导师的建议之下,想从拍摄短片起步,她看了导师推荐给她的许多选题下的短片,对那些泰语片发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些劝人向善的主题,那些镜头中简单而又感人的情节,尤其那些澄澈的目光,让她记忆深刻。尤其没有语言,只有音乐的设计使她耳目一新。
台湾去不了,她把目光锁定在香港、澳门。正赶上香港九七回归这样的历史时刻,她怎肯错过。她做了香港空心化历史拷问的选题,顺利地拿到了进入香港无线卫视的入场券,打算在这边打造一部系列短片,反映回归前后的港府政策变化,民情、民生状况。
香港“婴儿潮”一代,是在解放后出生的一代人。他们对贫穷有着深刻的记忆,因此懂得节俭。在那个时代,赚钱是他们的首要目标。
这一代人中的大多数来自广东和上海。他们背井离乡,来到香港,希望能够在这里创造更好的生活。他们勤劳努力,不畏艰辛,通过自己的双手打拼出一片天地。
他们经历了香港的经济腾飞,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崛起。他们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不断追求进步,为香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代人也逐渐老去。他们的子女成长在一个相对富裕的环境中,对贫穷的记忆已经模糊。但是,“婴儿潮”一代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香港,成为了这座城市的宝贵财富。
小芹在一个片场接触过这样的一位香港前辈,小芹的设计师要做一个布景台子,请那个道具师帮忙。小芹每天到片场都会催问,那位号称来自宁波的香港移民总是不紧不慢地。
”不要紧,到时一定会做好的。“那道具师总是这么一句话。
等到开拍时,台子终于被搬进来了,表面上看蛮不错的。但仔细一看,台子的后面没刷油漆。道具师的理由是:背面拍不到的。但是台子只能放着,不能碰,一碰就塌。
小芹和她的设计师不明白,为什么我们说了那么久,要到最后才交货,并且有前面没有后面。
香港道具师回答的很完美:”你要我们做个道具,不是按时交货了吗?而且几秒钟的镜头一晃就过去了,为什么要做得那么全?
小芹看看镜头效果还好,只能收货,因为已经没有修改的时间了。她在心里问自己,这就是那个自称被上苍厚爱的“婴儿潮”年代出生的港人,那个香港道具师的Can do (实干)精神吗?小芹有些不屑。
距离过去的八十年代,那个里根----撒切尔年代,经济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世纪八十年代,正值里根撒切尔时代,香港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随着内地的改革开放,香港的工业纷纷搬到了珠三角地区。那些陈旧的设备和廉价的劳动力,成为了香港繁荣的基石。
在珠三角的工厂里,机器轰鸣,工人们忙碌地操作着设备。国际上把广东的深圳、东莞都戏称为“世界工厂”,香港的企业家们利用内地的优势,将生产成本降低,产品质量提高。他们的商品远销世界各地,为香港带来了巨额的财富。但事实上香港从一九八三年就自动放弃了制造业。
小芹在导师的提示下思考香港的产业结构变化的内在矛盾,以发现就业市场、住房以及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社会问题。
与此同时,香港的金融、贸易、航运等服务业也蓬勃发展。香港成为了亚洲的金融中心,吸引了众多国际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入驻。贸易的繁荣让香港成为了东西方经济交流的重要枢纽。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香港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内地经济的崛起,让香港的制造业逐渐失去了竞争力。香港开始寻求转型,将发展重心转向高科技、创新产业和服务业。
九十年代,美国踏上了信息高速公路,围绕互联网创业的讨论与实践备受关注,尤其美国的科技研发多站在世界前沿,就拿电影拍摄来说,当你还在费尽心思搭影棚,造假景的时候,好莱坞早就用上了电脑动画。小芹对香港电影的认识也停留在武打片、枪战片,而且她看见过香港片场真是毁掉许多小轿车,就只为了一个追捕逃犯的镜头。
她想着自己一定要拍出一两个有影响力的短片来。令她兴奋的是,香港国际电影节,每年举办,来参加的欧美大国、亚洲国家的影视制作人很多,她嗅到了金钱的味道。
香港在小芹眼中是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城市,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