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工地上还是一片黄土地,在阳光下板板实实地,干瘪、毫无生趣。如果你是建筑人,你会幻想不久后这里有龙门吊,有打桩机,有搅拌机,会因此而振奋。可现在,这里只有角落里的一排临时工棚,快立冬了,北京的天气好的话,也马上要供暖了,这时候再挖地基,再浇混凝土,质量很难保证。这就意味着,拿下这块地一撂就是半年。
还有比这更糟心的,就是这里的住宅项目还没开工,附近居民就在传消息,说附近会建一个大型的垃圾填埋场。这对黄坎的项目无疑是粉碎性的打击。消息就是这样,越是不明确传播得越快,不能不为民间文学喝彩,一则未经确认的消息,经由人们的口舌传播,竟然几天之间就变得绘声绘色,让所有人都想知道内情,也都在更积极地当着传播者。什么“谣言止于智者”,说这话的人要么没脑子,要么不懂北京。
现在这工地的木板房里坐满了人,屋里弥漫着浓浓的劣等烟草的味道。木板房里四个三屉桌连起来,上面铺上绿色桌布,周围是折叠椅,从安全员到施工员,工段长,直到民工的队长,总有三十人,几乎每人手里都举着烟,还有人抽的是烟袋。黄坎怎么看怎么像农村的大队部,这哪有一点儿工人老大哥的样子嘛。他的眉头皱得紧紧地。
人才他现在不敢想了,本来想着拉聂建华过来,谁想到汪富贵棋高一着,让那小子去了一趟美国,回来就死心塌地地跟着他的汪总了。大学生他想都不用想,除非亲戚谁会问津他这土地庙。
可总得有个像样的队伍吧?这样懒懒散散的一盘散沙,还总挑毛病。大工看不上小工,小工看不上杂工,整天矛盾不断。现在好了,工程刚到手,施工方案还在讨论,就已经谣言满天飞了。可这一屋子的人,没一个真着急的,他们似乎是来捡乐子的,互相打着哈哈,流里流气地讲着黄段子,不时爆发出浪笑。在这样的氛围里,黄坎就显得文质彬彬了,有点儿“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的劲头。
他现在不知道该如何评价,是自己胜利冲昏头脑,刚刚做了一个地处偏僻的项目,却取得了别人意想不到的好业绩,于是头脑发热,很随意地就接下了现在这块”肉“。为什么不提醒自己一下,那么顺利就拿到的项目其中必有隐情?现在还能怎么办?坐在这屋里的人没一个懂行的,还说什么把项目推掉,说什么能不能不盖住宅,盖点儿别的,黄坎嘴角泛起轻蔑的笑,心想:你怎么不说盖个养猪场呢。他想这帮人是不是傻,不开工,年底还想拿钱回家吗?
地拿下来了,土地性质是无法变更的,一定是住宅,商品房。他想:了不起自己投进去的钱耽误几年时间,如果那个垃圾填埋场子虚乌有,那么他的房子盖起来也许更抢手。至于是不是被人骗了,他懒得理论。总之继续开工,在他是铁定的。他现在已经看出些苗条了,都找家乡的熟人简直就是给自己挖坑,这些人顺利的时候把你捧得高高地,可你少给他们一分钱试试?到了危难的时候,他们一个个地溜得比兔子还快。
他想:不行的话还是得招聘,招那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否则自己这里真的是:”庙小妖风大,水浅王八多“ 了。
黄坎在《北大边缘人》上做了免费的广告,想不到,真有大专生来应聘了。他心中暗喜。对方一定是没有工作经验,这样自己可以降低工资成本。于是他提出按工程时长签订合同,就是工程交付时,才可以离职,否则都算作违约。
非名校毕业的大学生,在北京都很难找到工作,更何况这些大专生了。他们答应了黄坎近乎苛刻的条件,一周内就组建了项目组。
在项目开工前,团队成员们齐聚一堂,进行着紧张而有序的准备工作。项目经理李闯刚满十八岁,还是第一次做工地,但黄坎给了他绝对的权威,这让李闯很有成就感,他尽心尽力地仔细核对各项计划和清单,确保没有任何遗漏。他深知,开工前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就像一场战役前的战略部署,必须做到未雨绸缪。
“大家再仔细想想,还有没有什么需要准备的?”李闯问道。
“我觉得我们还需要再检查一下设备是否正常运行。”工程师小王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对,还有原材料的储备情况,比如存储,安防等也需要再次确认。”采购员小张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