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殿中,尚书们正在讨论如何对宗藩施加限制,避免大明的民生命脉不至于被一些无能的领导给败坏。
对于让襄王管理渤海盐业工司,尚书们已经是全票通过,毕竟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这无疑都是好事,不过需要多一些枷锁。
从中得出的结论便是,加强朝廷对于此类工司的反腐反贪力度,将属于朝廷的工司纳入都察院乃至大理寺的监管范围。
此类法规条例,自然就需要金濂来梳理。
而向襄王这样的人钉在渤海,便能以皇室的身份威慑辽地一应权贵,毕竟那些异姓权贵再尊贵,能比得上老朱家的亲王尊贵?
虽然尚书们没有再提起,可结合一开始圣人询问辽地权贵,而后再宣布襄王的调动,两者相互印证,自然很容易得出结论。
比起一个个处理,还不如抓一头头羊放入羊群之中,必要时也容易一网打尽。
朱祁钰听着尚书们的建议,身旁的舒良悄然靠近,再朱祁钰耳边低语,告知兴安复职的消息。
微微点头,朱祁钰示意自己知道,和政事相比,兴安复职只是小事而已。
轻咳了一声,让尚书们的讨论都停了下来,朱祁钰才道:“那之后,等襄王回京,其亲眷便在京中常住,而朕也会在朝会上宣布由襄王管理渤海盐业工司的消息。”
就像拍卖行落下的锤子,朱祁钰给这事下了定论,细节方面再慢慢填补,总不能将珍贵的时间都放在扯皮上面。
“除此外,还有山西煤业、矿业,以及各类冶炼业,往后皆可依此例行事。”
这些东西,就算放在寻常宗藩乃至宗族手中,利润都不比在朝廷手里要大,这就是掌握更先进的生产力的优势,从而朱祁钰才有底气拿这些东西当筹码。
“陛下英明。”
于谦等一众尚书拜下。
不得不说,圣人这样的做法,让朝廷财政可以直接和宗藩解绑,自愿放弃部分特权的宗藩,也解开束缚在身上的绳子,更重要的是,在大明领土扩大的如今,有的是宗藩的舞台。
“有了襄王,相信沈阳城的建设会更加顺利。”
朱祁钰一手撑着下巴,看向于谦,道:“辽地开发需要加紧,今年朕会让通政司刊发鼓励前往关东之移民,希望文章便由诸卿编写,特别是对闽地宣传,希望诸卿的文章通俗易懂,可不要写什么之乎者也,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文字。”
闻言,众尚书感觉脸颊有些发烫。
没办法,他们都是读书人,本来就带着书卷气,但他们并不死板,也知道圣人的意思。
通政司的报纸,现在京城各部门都有订阅,甚至是周边县镇也会有人坚持每天进京订购,就是想得到最新的第一手消息。
小主,
从报纸上,尚书们也学到了什么样的文字能让百姓读懂,也难怪以前的邸报,百姓听都不想听,毕竟不止看不懂,还听不懂。
眼前有着大明最优秀的写手,朱祁钰自然不会放过,现在辽地的部分基础已经完善,可以开始鼓励沿海地区的百姓迁移,和之前的裁军政策保持一致。
“当然,朕也会给稿费,虽然不多,可诸卿也要体验一番当今文人的生存之道。”
想到这里,朱祁钰笑了下,京城不少文人对于投稿的激情,那是十分热烈。
特别是在有学校之后,本来他们能垄断的代笔写信行业,被炭笔和学生所替代,街坊邻里多会找孩子代笔,从而省下那按字收费的钱。
而这样的情况下,报纸招稿就成了文人的香饽饽。
不需要每天都写,就算一个月只被选中三四篇稿,就能收入数两银子,满足了他们生活所需。
只不过,朱祁钰所主持的报纸,可不是让文人写那什么批判的文章,大明并不弱于任何一个邦国,和后世不一样,大明就是最为耀眼的灯塔。
所投稿的文章,会由通政司的人去了解文章内容,核实后才会发布,文人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