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3章 三亚港见闻

1627崛起南海 零点浪漫 2100 字 4个月前

登船之后,周恒行便热情地向李溰一行人介绍起三亚港的状况。其实有关这里的情况,李溰先前在书面资料上看过一些,又听李希说过一些,多少也算是了解一点。他知道这个地方要比胜利港开发得更晚一些,但与部分承担了官方港口使命的胜利港有所不同,三亚港的商业气氛更为浓郁,除了入海口附近这片港区是由官方修建并运营,两条内河沿岸的诸多码头和各种设施几乎全是私人产业,甚至其中大部分是由外国商人在掌控。

在海汉的有意扶持之下,大量商人在这一区域投入资源,圈地建港,仅仅只用了几年时间,便将这里打造成了三亚的一个新兴贸易区。

临春河宽度不过几十丈,李溰在船上很清楚就能看到两侧河岸上成片的仓库和商栈,而且这些建筑的顶上往往都做有极为显眼的硕大招牌,甚至在一里地之外就能看到。

“这些大招牌主要是为了进港的客商能够方便地看到他们的目的地,因为这里的码头实在太多了,必须要采取一些措施来获得存在感。”周恒行向李溰解释了这些招牌存在的理由。

李溰问道:“听闻本地每逢春夏多有大风,这些招牌到了风季,岂不是很容易被吹倒刮翻?”

周恒行点头承认了李溰的猜测:“的确是有世子所说的这种情况,不过对商人们来说,无非就是再花钱重新立一块招牌的事。在我们这里,只要花钱能够解决的事情,都不是什么大事。有钱制作这种大招牌的商人,都不会介意再多花一点钱在维护和修补上。”

李溰听了这话觉得哪里不妥,但又说不上来,过了半晌才回过味来,是自己对金钱的认识与海汉人存在差异。不过这种分歧也没什么好争执的,这里是海汉人的地盘,那么一切自然是照着海汉人的规矩在运行了。

李溰想起昨天傍晚在前往胜利堡的马车上,似乎也看到道路两边的店铺挂有许许多多的显眼招牌,令人目不暇接,这或许便是海汉做买卖的一种模式吧。

不过沿临春河越往上游走,这些招牌就越少了,岸边的码头密度也明显比下游要低一些。周恒行对此毫不掩饰:“下游的地势更好,所以扎堆的商家更多。但上游的开发空间其实更大,相关的费用也会更低,慢慢还是会有商家来这边落脚生根的。”

到了上游的两河交汇处,临春河东岸靠内陆的方向只有零星的码头了,取而代之的是远处大片的田地。在临春河的上游是大量的农业用地,除了国有集体农场之外,也有大量的私人种植园。而在这里开设种植园的,几乎都是第一批在三亚投资农业的商家,如今这边的种植园都已经进入到收获回报期,上游这些码头也大多是种植园的附属产业。

船从两河交汇处拐进三亚河之后顺流而下,李溰一行人又再次见证了从零零星星的码头到繁华港区的变化。三亚河下游河面要比临春河更宽一些,所以这里沿岸停靠的船舶个头也明显要胜过了临春河,李溰看到有几艘船甚至比海汉海军的探险级战船还要大一些。

也正因为三亚河的内河码头主要停靠大船的原因,这边的私人码头数量反而是要比临春河少一些,只有其三分之二左右,不过繁华程度倒是相差无几。

在驶回到三亚港官方港区的时候,李溰看到鹿回头半岛的江岸上也有显眼的岸防炮台。不过比炮台更为打眼的是其上方那几块足足两层楼高的字牌,“海汉银行”四个大字直入眼底,进出三亚港的人恐怕很难有人能无视这硕大的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