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别说,这部电影原片在大陆上映时遇冷的因素也因为年代不同,而不复存在了。
要知道在这个时代,像这种灰姑娘的故事在亚洲还没有成为烂大街的俗套。
与之剧情类似的电影,像什么《吉星拱照》,《流星花园》,《上班女郎》,《风月俏佳人》,《诺丁山》,《五十度灰》……都还没有拍摄出来。
从题材上看,这种故事无疑还算是新颖的,迎合观众需要的,观众必定买账。
何况电影是宁卫民主导,他肯定也是要讲纯粹的华夏故事的。
不可能像原片似的,把华夏文化拍的走了味儿,骨子里还拿美式价值观恶心人。
这么一来,当然也就不会有什么负面因素影响这部电影在大陆的卖座了。
所以说哪怕从这个电影项目的策划上来看,这部电影都是应运而生,注定也会应时而红。
尤其还属于合家欢大团圆轻喜剧的类型,老少皆宜,最合适用来贺岁。
别看投资高,可要从全世界发行的角度看,尤其还有音乐专辑和录影带的发行做补充,这部电影拍出来要是最后不赚钱,那才是活见了鬼了。
说白了吧,宁卫民他在做的是一件什么事儿呢?
其实他是效仿迈克尔杰克逊拍摄《战栗》的路数,要拍一部电影模式的MTV。
本质上来说,他就是用邓丽君多首经典歌曲在演绎一个能让大众们共情的浪漫爱情,并且喜闻乐见的大团圆故事。
邓丽君的音乐和邓丽君本人才是电影核心,故事反而是其次的。
那么如此一来,这部电影制作的难度其实并不是很高,而且也是完全可控的。
拍摄的重点只在于怎么在电影主线上体现符合情感逻辑的冲突与浪漫,怎么用高明的拍摄手法调动观众的情绪,把邓丽君那些金曲中的氛围感表现出来而已。
当然,最好就是还得有一首足够好听的新歌作为电影的主题曲,才能不负众望。
所以正是因为有着这样清醒的认识,这个项目从成立之初,宁卫民就独揽了几乎所有的人事权。
哪怕他是一个大外行,可用谁不用谁,全是他说了算。
不过就事论事,宁卫民干出来的事儿倒没有一点外行的样子,反而像是个真正的行家。
虽然按理说,整个剧组拍摄电影的核心人物本该是导演的,选角也该是导演用专业眼光来选出来的。
但《摘金奇缘》和其他电影不一样。
因为压根不存在对票房的担忧,宁卫民他完全可以放飞自我,随心所欲的搞噱头,扩大这部电影前期宣传的影响力。
最终结果就是宁卫民跨国、跨地区,邀请来了众多国外国内名演员参与其中。
不但把这部电影搞成了首部由中日法三国合作,由至少不下二十位的中外影星共同出演的大制作电影。
就连皮尔卡顿和伊夫圣罗兰两家国际知名的服装公司,也被他一把拉进来,充当了这部电影的广告赞助企业。
这还不算,他以打破行业天花板的高价聘请黑泽明的御用摄影中井朝一来作为本片的主摄影师。
同时也爽快聘请了黑泽明推荐的人选大泽丰来担任本片的总导演。
如此不拘一格的用人方式和决断的魄力,更是让人打心里佩服。
不为别的,就因为在这部电影里,宁卫民很清楚摄影师要发挥的作用是明显高于导演的。
而导演只需要本本分分把故事讲清楚,剪辑成片就可以了。
哪怕是大泽丰一直都是黑泽明的副导演,此前还没有过独立指导的经验,但他毕竟跟着黑泽明拍摄过不少大制作,驾驭调度现场的能力他是不缺少的。
俗话说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既然有黑泽明为他打包票,宁卫民自然也就不会担心什么,很乐意成人之美,让大泽丰来执导筒。
而除此之外,就连在电影主题曲上,宁卫民也没让人失望。
他毫无心理障碍的剽窃了美空云雀的最后经典《川流不息》,让这首被无数歌坛大腕翻唱的日本经典歌曲提前问世,摇身一变成了华夏制造,成了他送给邓丽君的新歌。
而这首歌也确实是好。
不但邓丽君一听就喜欢上了,迫不及待马上进棚灌录,甚至把这首歌认做了自己歌坛之路的真实写照。
就是整个剧组其他的参与者,任谁听了,也都是深受感动。
无不对影片的成功增加了信心。
这样一来,不但宁卫民能卖给黑泽明一份人情,更关键的是无论导演、主演和摄影师都会对其感恩戴德,把他视为自己的伯乐。
没人会质疑他的权威性,更没人惦记从他手里拿到主导权。
说“士为知己者死”肯定是过了,但这些人对他的要求无疑会极力配合。
如此,几个主要的剧组成员上下齐心,电影的拍摄进度自然有了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