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露怯

国潮1980 镶黄旗 1412 字 2个月前

这几位师傅才会卖康术德一个面子,勉强答应揽了这活计。

可也别说,天大地大人情大,再大也没有钞票的威力大。

好话客气话说再多,真不如宁卫民把“大团结”拿出来这么一拍。

这“大团结”绝对是名符其实啊。

所有人看它的面上,还就真的都“团结”了。

心气儿全都变得高高的。

走到眼下这一步,应该说宁卫民需要筹措的事儿已经准备的差不多了。

剩下还有两件事。

无非就是找街道李主任、边大妈,让他们帮忙组织一下家庭妇女们。

再做点布老虎、草编昆虫、红色的吉祥结什么的,作为丰富商品的填充补充。

也算是顺带着回报一下街道,给大家弄点福利,这没什么难的。

再有呢,就是解决产品包装的问题了。

宁卫民当然懂得“货卖一张皮”的道理。

有包装和没包装完全就是两回事,包装的档次高低一样能直接影响价格。

所以他还得跑一趟京城锦匣厂,看看有没有现成的盒子,或者询问下定做的价钱。

说起这玩意,其实本身也可以算是京城特有的一种工艺品。

锦匣,也叫锦盒、装潢盒。

自明代风行起来,宫廷里的工艺品为显示其贵重,就用锦匣做包装向达官贵人送礼。

不仅珠宝、古玩,就连各地的土特名产,也用锦匣装饰起来以标示其名贵。

随之在民间制作锦匣的手工作坊不断扩大。

从清代后期到民国初年,是京城锦盒最为兴旺的时期。

在前门外和琉璃厂一带共有锦盒作坊三十多家,专为古玩玉器、珠宝首饰做包装。

重文门外一带也有二十多家,专门制作一些价格低廉的点心盒、鞋帽盒、粉盒等。

此外,东城隆福寺街上有三多斋、志得斋、志明斋。

新街口大帽胡同有文华斋。前门外杨梅竹斜街有义华斋等。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由于这个行业消费市场体量不大。

锦盒业从来没有大的作坊,都是连家铺,俗称“糊盒的”。

直到共和国成立之后,才把这些铺户的匠人都统一结合起来,成立了一个三百人的小厂子,算是形成了规模化生产。

至于宁卫民之所以不去商店直接选购,非要去厂子。

这倒并不是他图便宜,非想按照出厂价买货。

主要还是因为方便。